

2025年4月16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影像科李晓娜教授应邀来我院医学影像学科进行学术交流,以《踝关节核磁扫描规范》为主题,深入讲解核磁共振(MRI)扫描技术的参数优化、线圈选择及成像技巧,为我院医学影像学科医务人员带来一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技术讲座。
聚焦踝关节扫描规范,细化参数调整
李晓娜教授以踝关节MRI扫描为例,系统介绍了扫描序列的选择、参数设置及图像优化方法。她强调,合理的参数调整是获得高质量影像的关键,并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临床需求调整层厚、FOV(视野)、矩阵大小等参数,以兼顾扫描效率与图像分辨率。此外,她还分享了减少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的实用技巧,为日常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不同线圈的选用与成像差异
在讲座中,李晓娜教授重点对比了不同线圈在踝关节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她指出,足踝专用线圈具有信噪比高、贴近解剖部位的优势,适合踝关节、足等小部位的精细成像,而8通道相控阵线圈和膝关节专用线圈成像反而不太适用于踝关节。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她直观展示了不同线圈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指导如何根据检查目的灵活选择线圈,以达到最佳成像效果。
临床经验分享,助力精准诊断
除了技术层面的讲解,李晓娜教授还结合临床病例,探讨了踝关节常见病变(如韧带损伤、肌腱损伤、软骨骨折等)的MRI表现及扫描策略。她强调,规范的扫描流程和精准的参数设置能够显著提高病变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讲座结束后,医学影像学科医务人员与李晓娜教授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内容涵盖特殊病例的扫描方案优化、新兴技术的应用前景等。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学习不仅加深了对MRI扫描技术的理解,也为今后提升影像质量和工作效率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医学影像学科在MRI扫描技术方面的专业水平,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个医院的学术交流,推动影像技术的规范化、精准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