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天前,
一场突如其来的胸闷、气短与大汗,
将58岁的邰先生(化名)推向生死边缘。
在我院IVUS检查
至暗时刻:辗转求医 生命希望何在
在当地三甲医院急救时,他的血压骤降,心功能极差,被评估为“无法承受冠脉介入手术”。随着病情急速恶化,严重的心衰让他稍动即喘、无法平卧,夜间只能半坐入睡。更令人揪心的是,超声检查显示他的左室射血分数仅剩19%(正常值>50%),前壁心尖部几乎失去收缩功能。当地医院认为手术风险过高,甚至可能加速心脏崩溃,建议转往北京治疗。
面对如此危重的病情,家属辗转求医却几近绝望。当邰先生被送至我院时,他的生命体征已拉响警报——轻微活动即缺氧,心脏随时可能“罢工”。
迎难而上,精准评估创造手术机会
紧张的手术中
面对这一极高风险病例,我院心内科团队没有退缩。经过细致的风险分层与精准评估,团队认为,尽管手术难度极大,但仍有希望为患者争取生机。
手术难点重重:
血管狭窄处细如发丝,稍有不慎可能引发夹层或破裂;心肌活动极弱,术中血压波动风险极高;射血分数过低,患者无法长时间平卧,同时需避免造影剂加重心衰。
术前、术中、术后影像对比
技术破局:IVUS精准引导,毫米级支架释放
为确保手术安全,团队决定在血管内超声(IVUS)全程指导下进行介入治疗。通过精准定位狭窄段,以“毫米级”精度释放支架,最终成功开通“罪犯”血管,恢复血流。
这场高危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更是心内科团队紧密协作的结果。从术前预案到术中执行,每个环节都力求“零失误”。术后,邰先生的心功能逐步改善,濒临停滞的生命齿轮重新转动。
敬畏风险,但永不放弃可能
我们深知,当患者“无处可去”时,托起生命希望的不仅是支架,更是团队的精密配合与坚定信念。这场生命的突围战,是对医者技术与勇气的考验,更是对生命承诺的践行。
敬畏生命,永不放弃——这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医者的责任!